“数”说晚清韩江流域 经济社会结构问题(节选)

发布日期:2024-03-25 11:28    点击次数:98

  在晚清至民国100多年的时间里,(韩江流域)这片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开放、商业最繁荣、对外文化交流最频繁、对国家财税贡献最大的地区之一。

  这体现在下面几点。第一是韩江流域经济区在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一个位置。1864—1901年这段时间,韩江流域这个经济区域进口值占全国进口总值接近7%,出口占2%。这说明,在国家进口贸易中潮汕的贡献度很大,但是出口贸易的贡献相对比较少。

  接着来看国内循环的情况。

  我主要以上海为中心来讨论这个问题。1872—1898年间,汕头口岸占上海国内贸易总值8%。全国各口岸里面能够超过8%的没有10个,除了那几个超级大口岸之外。汕头口岸卖到上海的货品占全国卖到上海的货品总值7.9%。从上海卖到全国各地的商品中,有8.4%是卖到汕头的,这个比例非常大。所以说这个地方很小,但是人很多,消费力很强。

  汕头口岸最大的出口产品是糖。潮汕每年卖到上海的糖平均占上海国内糖市场的67.6%,最高的年份是1898年,居然占到92.1%。另外,1865-1900年,潮海关关税收入占全国关税总收入的比例平均是6%,这个贡献度是非常大的。

  第二个方面就是韩江流域产品结构与国内国外市场份额变化的问题。开埠以后经过20年的发展,可以看到汕头口岸纺织业、酒、饮料、茶等行业快速发展起来,纺织业与酒饮料等分别占到6%和4%,后面还继续增长。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农业渔业所占的比重很小,这说明这个地区大部分的农产品、渔产品是留在本地消费的。

  这些产品卖到哪里去?1864—1867年韩江流域从汕头口岸出去的产品,几乎全部是往北运到上海、苏州,江南市场成为韩江流域国内市场基础的部分。但是,随后几十年国外市场逐年增长,我们发现国外市场份额的增长变化,跟汕头口岸出入境人数变化的趋势基本是一致的。同时也做了一个历年汕头口岸大米进口分析,这个趋势基本上也是一致。也就是说,在20世纪90年代国外市场、出入境人数、大米进口这三个方面都有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。

  通过这些数据,大概可以在几个方面深入讨论。

  第一,是近代潮州文化面貌形成的背后,有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为支撑,有一个连接江南与海外的商业网络支撑。第二,一定要认识到以苏州、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对近代潮州文化的影响力和互动关系。第三,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规模化形成应该是20世纪90年代,至少海外潮人社会在这个时期形成了。